保靖县人民政府-民族服饰

民族服饰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7-15 字体大小:

 土家族服饰

在较早时期,湘西境域土家族、苗族的男女服饰均无多大差异。《永顺县志》载, “土司时,男女服饰不分,皆为一式。头裹刺花头帕,衣裙尽绣长边。”而苗族男女则一律花帕包长发,花衣花鞋百褶裙。其用料全是家织的“色彩斑斓布”。

土家织锦

    清“改土归流”后,朝廷加强了对湘西地区的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渗透、影响,湘西土家族、苗族的服饰亦随之有了较大变化。无论男女,不再穿裙。经济文化较为 开放发达地区的土家族和少数苗族青年开始着汉装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其服饰变化更为明显。20世纪50年代后,特别是80年代后,穿民族服装的越来越少,一 些较偏远的土乡苗寨,人们仍保持着本民族传统服饰风貌。

土家族传统服饰

土家族姑娘多留满发,梳一条长长的辫子,上扎彩色布结。婚后的妇女则把长发盘成“粑粑髻”,套青丝发网,别上发簪、玉宝珍、芭蕉扇等银饰,再包 上一条丈余长的青丝头帕或青布头帕。服装用料多为家织的青、蓝棉布, 上衣有两种款式,即“外托肩”和“银沟”。“外托肩”一般向右开襟,滚书边,不做衣领。沿衣襟和袖口贴两条宽窄不一的青边。 “银沟”做工精美,做矮衣领,一绺宽宽的青布边滚在衣襟和袖口处,青边后面,依次等距离地缀三条彩色梅花条,胸襟用五彩丝线钩花。裤子亦多为青、蓝、绿 色,上连白花裤腰。裤脚处同“银沟”的袖口一样,蓝底滚青边,青底滚蓝边,边后缀三条梅花条。土家族妇女的鞋子十分讲究,有“尖尖鞋”和“瓦片鞋”两款。 鞋面用料为青蓝色或粉红色绸缎,鞋口滚书边、挑“狗齿花”,鞋尖部分用五彩丝线绣出“桃李争春”、“梅花吐妍”、“蝴蝶恋花”等图案。展示了土家族妇女的 心灵手巧和勤劳智慧。

土家族男子通常留短发,头裹“人字格”的青丝(青布)头帕。身着高领布扣的对襟衣,白裤腰短裤脚的大裆裤。上山下地劳动时多穿“水草鞋”,平日赶场做客则穿多耳麻草鞋或青面布底鞋。

苗族传统服饰

苗族服饰用料旧时以家织棉布为主,辅以丝、麻:现亦用市场上购买的机织布料。

苗族妇女的上衣无领,过腰长大,衣袖宽短。有云肩式、云襟式、叠摆式、四岔式、琵琶襟等七八个款式。无论哪一款,或胸前肩背,或摆襟袖口,或围 裙背篼,都用五彩色线绣有精美图案,如“二龙戏珠”、“蝴蝶戏梅”、“双凤朝阳”、“猫捉老鼠”、“八仙过海”等。女裤短而肥大,裤脚滚边,亦用彩丝绣出 精美图案。这样的服装,再配上头尖口大的船形绣花鞋,叮当作响的满身银饰,苗族妇女便美得叫人眼睛发亮了。

苗族男子通常的打扮是头裹青(蓝)布帕,身着紧身对襟衣,短而肥大的腰裤,青布裹腿水草鞋。服装色彩多为乡间染坊染就,以青、蓝为主,辅以花 条、花格。苗族青年以前没有毛衣绒衣,也很少穿棉衣,平日便以单衣为主。平日劳动最多穿两三件,每逢节日或赶场,为了显其富有并获得异性青睐,有的便套穿 上六七件。扣布扣时,亦有讲,从外到里,第一件扣最下面的一颗,第二件扣最下面的两颗,依此类推,七件衣裳尽显风采。

土家族、苗族的儿童服饰大同小异,其特点突出的表现在童帽上。不同的季节戴不同款式的帽子。如春、秋天戴“紫金冠”;夏天戴“蛤蟆帽”;冬天戴 “狗头帽”、“风帽”等。无论哪一款,帽额上都用彩丝绣有名贵花鸟的图案和“长命富贵”、“福禄寿喜”等字样,帽子前后还镶有浮雕着“八仙过海”、“十八 罗汉”图案的银饰。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