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靖县人民政府-民族婚俗

民族婚俗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7-15 字体大小:

土家族婚俗最引人注目的是“哭嫁”。

哭嫁,顾名思义,即土家姑娘在婚嫁之前必与母姨、姑嫂、姐妹一起抱头痛哭。且要边哭边唱,以此表达亲人间的骨肉深情、离别痛楚,表达婚后身居他 乡的顾虑与惧怕,表达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愤慨。

结婚的日子商定后,一般在婚前十天、 半月即开始哭嫁,短的三五天,长的要哭一个多月。

每天夜幕降临,平日相好的姐妹以及新娘  的女性亲戚,便于新娘的闺房中或堂屋的火塘边围坐在新娘四周,以手帕掩面,陪着新娘失声痛哭,倾诉衷肠。个个情真意切  ,声泪俱下,感人肺腑。哭嫁的形式有一人单哭、二人对哭、众人合哭。哭嫁使用的语言现在大多为汉语,少数土家语保留得  较完整的村寨,仍用土家语哭嫁,其声调、韵味便格外奇妙。哭嫁的内容十分广泛,都离不开一个哭字。如:“哭爹娘”、“  哭祖宗”、“哭十姐妹”、“女哭娘”、“娘哭女”、“姐哭妹”、“妹哭姐”、“妹哭嫂”、“嫂哭妹”、“哭媒人”、“  哭花”、“哭席”、“哭苦情”、“哭出门”、“哭上轿”等等。

摘录一段“哭爹娘”: “  下贱的日子快到了,后园的野猫在叫了,享福的日子快到了,受罪的日子快到了,我的爹,我的娘啊!你们的女儿哩,是羽毛没  有长成的小鸟儿,笼在你们的衣袖里,叫我离娘哪里飞?你们的女儿哩,是眼睛没开的小蛇儿,盘在你们的骼膝上,叫我离娘哪 里走?”

据说,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一二岁,就开始学哭嫁。因为,出嫁时,新娘的《哭嫁歌》唱的多少、好坏,是乡亲们评价她聪愚的一个重要标准,也是她日后在婆家分量轻重的关键一举。

哭到接亲的那一天,男方接亲的队伍打着溜子、吹着唢呐、抬着花轿来了,女方赶紧抬一张大  方桌挡在大门口,请事先安排好的“内管先生”与接亲的“礼官”对歌、盘歌。“礼官”胜出后,交出“三茶六礼”,方能进  屋。俗称“拦门礼”。堂屋里,接亲的人还没歇气,突然涌出一群盛装的姑娘,用黑锅烟抹得接亲的后生们一脸花。后生们哪  里示弱,反过来用这种奇特的“打发”追得姑娘们四处逃窜。新娘子好不容易止住哭泣,头搭“蒙帕”坐上花轿。听着喜庆的  乐声,她轻轻地闭上眼睛,她想好好地休息一下。她知道,土家接亲闹新房是二天三夜不分大小的。

苗家婚恋,奇特而谐趣,充满浪漫情调。苗族青年男女大多是利用喜庆节假之日或赶场的机会相识、择偶,即俗称的“会姑娘”、“赶边边场”。苗族后 生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,便会通过讨要糖果、野葱或手帕、腰带等物的形式向这位姑娘表示爱意。而姑娘是不会轻易把自己的东西送人的,须通过多次的相会、交 谈、对歌加深相互的了解和感情,得到情投意合、如胶似漆之时,方赠物定情。此后,经过“求婚”、 “吃放口酒”、  “过礼”、“讨红庚”等婚俗程序,终迎来了嫁娶的大喜日子。

娶亲的前一天,男方必须派一支由接亲娘及挑抬嫁妆的汉子组成的接亲队伍,带着灯盏、火把、挑着酒肉大米赶到女方家,给女方送“迎亲酒”。当晚, 女 方家便把亲朋好友及族人请至家中与男方客人一起喝酒、唱歌,通宵达旦,待吉时一到,新娘及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便于“发亲  ”的鞭炮声中离开娘家,随男方接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地嫁到男方家。

新娘第一次进入男方 家,必须从一只新竹筛上踩过,以筛净一路的风尘和邪气。

这时,男方家的火塘里烧着旺火, 熊熊火焰昭示着新婚夫妇的日子红红火火、吉祥兴旺。

按照汉族婚俗,接下来,新郎新娘就该 拜堂了,可是苗家不是这样。新娘进屋后,与新郎并肩坐在堂屋正中的凳椅上,不能移动,否则,便意味着新娘在男方家的日子过不安稳。

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安排下,喝“同心酒”、吃“同心肉”。主婚人的一曲“合 事歌”,是对新人最真挚、最美好的祝福,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、永远幸福。

新郎的兄弟们 来了,新娘的姐妹们来了,来向新郎新娘讨喜酒喝。

他们说着祝福的话,唱着吉祥的歌,喝着 喜庆的酒,用目光寻觅自己意中的人儿,憧憬着把新郎新娘的今天定格成自己的明天。

一家有喜,全寨同庆。

新婚之夜,是苗寨的不眠之夜。全寨的乡亲都要来新郎家庆贺、欢聚。乡亲们  以女方送亲陪嫁的人为主客,热情地向他们敬酒、同他们对歌。高潮之中,寨子里的姑娘后生便会用锅烟粉出其不意地把客人  抹得满脸花黑,客人亦可“以其人之道,反治其人之身”。一时间,于惊呼欢笑声中,人人都成了黑花脸。这便是苗家婚俗中  的一大奇景——“打发”。据说,脸上的黑被抹得越多,将越兴旺吉祥。

这天晚上,新郎新娘是不能同房的。新郎要招待客人和亲朋好友,新娘要陪伴送亲来的姐妹。

您问:那要等到什么 时候才能……告诉您,少则三四天,多则五六天——三天之后,新郎陪新娘去娘家“回门”,待重回新郎家之时,一对新人的蜜月才着实开始。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