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靖县人民政府-民族建筑

民族建筑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7-15 字体大小:

湘西地处山区,木材丰富,山民历来喜建木房,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。木房为全木结构,木柱、木梁、木壁、木窗、木门、木地板,屋顶盖瓦。三柱四棋、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西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。

吊脚楼——湘西的特色民居

“小背篓,圆溜溜,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”,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,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 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。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,土家、苗、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,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。吊 脚楼的形成,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,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。湘西雨水多,云雾多,空气潮湿,加之山中野兽、毒蛇出没,为适应山区环境,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。后 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。历史原因,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,开征“火坑税”,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。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,因此,兄弟之间很少分 家,同居一屋,室不容住,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。山区平地很少,建房修屋,常选在溪边坎上,加盖“偏厦”,屋场地不够,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,吊脚建 屋而居。久而久之,传承至今,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——吊脚楼。

早期吊脚楼,柱大枋粗,与正屋成一字形。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,托起往外伸出部分,柱子吊脚下去,楼面铺上木板,即成。这样的“楼阳台”,屋檐 处理采用单檐悬挑、屋面反翘的结构,“飞檐”悬出正屋,造型舒展向上;用料讲究天然取材,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,以天然生成为上等;基础采用木柱吊脚, 建造简易,省工省料。整个吊楼悬空而建,离地较高,通风向阳,空气清新,干爽宜居。房屋布局,通常一户一栋,或避风向阳,或临溪谷,或傍山腰,随山就势, 依地而建。放眼望去,山寨吊楼,错落有致,鳞次栉比,别有意趣。

近代以来的吊脚楼,既求坚实,又逐渐讲究工艺,重视装饰,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。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;结构上,转角处常以 三、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,托起翘檐;屋顶多为歇山顶,制作精致。屋架自成一组,因作厢房用,按“客不欺主”之俗,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。吊脚楼外设悬挑走 廊,二面走廊俗称“转角楼”,三面走廊称“走马楼”。走廊栏杆雕“万字格”、“喜字格”、“亚字格”等,悬柱(也称“吊瓜”)或为八棱、六棱、四方形,或 雕成绣球、金瓜状,涂彩漆,着五彩,山野气息十分浓郁。

吊脚楼内格局,上层多为闺房、卧室,书香人家作书斋;抑或为土家、苗族姑娘们织锦、绩麻、打花带的场所;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。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间,或为谷仓,或为柴房,或养牲畜。有的吊脚楼,干脆架在溪流之上,仅作夏夜纳凉之所,流泉汩汩,别具风情。

随着旅游业的开发,湘西吊脚楼声名远扬。凤凰古城沱江沿岸吊脚楼民居,吉首市城区洞河吊脚楼一条街,永顺县王村古镇傍河而建、悬出峭壁的特色吊脚楼和泽家湖吊脚楼群,以及龙山县洗车河、花垣边城的吊脚楼民居,每年都会迎来大批慕名而来的旅游观光者和民俗建筑爱好者。

籽蹬屋——实用的苗家民居

“籽蹬屋”是苗家民居的一大特色。湘西苗家房屋,前后出檐较大,堂屋门前有意留下一片空地,使堂屋门处两侧,檐柱与金柱之间,形成一个凹形“吞 口”,大门退至金柱,左右两侧板壁装齐檐柱,从而,大门地面与阶沿连成一片,呈凸字形,苗家人称之为“籽蹬屋”。探其源流,因苗乡山多田少,盛产油桐,秋 收桐籽后,剥出的桐籽堆放檐下,阶沿狭窄,损失不少。相传,鲁班路过此地,见此情景,告诉苗民说:“你们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,好留块空地堆放桐籽。”世 代相传,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“籽蹬屋”。这种房屋苗民很是喜爱,农忙时,收工回来,将犁耙、斗篷、蓑衣等往籽蹬屋两壁一挂,泥草都不带进室内(苗家人最忌 讳带青草进屋);秋后剥下桐籽时,空坪又是堆放桐籽的好地方,进门出门,踩踏桐籽,霉灰尽落,桐籽溜光,“籽蹬”因此而得名。

现代山乡苗居,不少人家将籽蹬屋阶沿铺上水泥,平整光滑。茶余饭后,籽蹬屋便成了人们纳凉、休息、闲谈的好地方。这种苗居,在吉首、凤凰、花垣、古丈、保靖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,至今仍然很多。

颇具特色的居室配置习俗。湘西乡民住宅,房屋格局多以三柱四棋、四排三间为主,中间为正屋,两边为厢房,或左配厢房右配吊脚楼,或厢房旁侧再搭 建偏厦。房屋从左至右称为头间、二间、三间。大户人家还有五间、七间的,吊脚楼、偏厦不计在内。三间者,正中为堂屋,左右两间作居室、厨房。每间房屋以中 柱为界,分为前后两室。头间前室一般作起居、客厅之用,架空离地约一尺高安装木地板,内设火床(即火坑)。头间后室进深不过三“步”左右,是为卧室,居左 为尊。土家族人家常将二间分作前堂、后室,居中靠前为堂屋,靠后隔出一间为北屋,北屋俗称“抱兜房”,是为上房。第三间或为居室,或作厨房。很多人家,厢 房两侧搭建吊楼、偏厦。吊楼多作起居、休息之所,偏厦内往往设仓房、碓房、牛栏、猪圈、厕所、鸡舍、灰棚及杂物间。通常,灰棚靠近厕所,碓房、鸡舍靠仓 房,猪栏靠近厨房。也有将鸡舍安置在居室窗前的,大概是为了鸡鸣报晓吧。还有的人家将牛栏设在三间后面,关牛于宅,以防盗贼。

居室配置安排,旧时严遵传统的“阳尊阴卑”惯制,尊者居中,卑列两旁。正中为堂屋,最尊,不作起居,只用于置办婚丧大事和招待宾客。北屋为上 房,为家中长者居住;东西为厢房,为晚辈子媳所居。居住俗规根据人多人少,以先左后右、先正后偏、再为木楼转角楼的原则而定。分居规矩通常是:一儿一女成 年后,父母居左间,儿子居右间,女儿则居木楼或转角楼;家有两子成婚后,兄居左间,弟居右间,父母住北屋上房(抱兜房);若三代同堂,则祖父母住抱兜房, 父母住偏房。来客多居木楼或转角楼。现在,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居住者已为数不多,儿子结婚后,普遍习惯各立门户,分居而住。同堂居住者在居室分配中,等级 观念日趋淡化,迷信色彩逐渐消失。

堂屋——派大用场的特定场所

湘西农家宅居极重堂屋,堂屋居中,宽敞明亮,是供“香火”、安“龙神”的特定场所,不作居室,只作举办婚丧大事和宴请宾客之用。

土家族人家堂屋,一般出檐1米左右,留作檐廊。堂屋大门两扇、四扇、六扇门不等,安有活动轴,遇有婚丧喜庆时,拆掉此轴,堂屋便可与门外檐廊连 成一片。中间屋梁上画有符图,以避邪恶。堂屋中壁立神龛,竖“天地君亲师”和祖宗牌位,有的还没有“家神柜”。装神龛讲究要高于堂屋大门,俗谓:“神龛高 过堂屋门,子孙发在自家门。神龛低于屋门口,荣华富贵往外走。”神龛由香案和牌位组成,案上陈放香炉、香灯、香碗、香柱、烛台、祭祀用品和灵牌。正中墙上 贴纸书条幅式牌位“天地君亲师位”  (或“天地国亲师位”)。神龛布置庄重肃穆,逢年过节皆应时上香,祭奠祖宗。神龛上忌放杂物,神祇楹联忌随意涂抹、撕扯。堂屋为年节喜庆待客之处,设宴摆 席都在此。

湘西苗家堂屋,一般大门往内退至金柱后安门,靠火塘屋一方的后金柱为主柱,苗语称“牛能”。苗族习俗,堂屋不安神龛,堂屋中间地面有一青石板, 石下有孔,孔内盛一杯酒,用碗覆盖,为安“龙神”之所在,不能随便敲打,以防惊走龙神。苗俗重椎牛,吃牛人家,兴在堂屋主柱上绑一水牛角,表示吃过牛或以 示富裕。

火塘——常年烟火不断的起居房

湘西土家、苗族居住习俗中,火塘堪称一大特色。火塘是土家、苗族农家做饭用餐、烤火取暖及休息闲聊的常用之所。火塘一般设在堂屋左边前面一间, 安装木地板(俗称“地楼”),内挖火坑,火坑离木地板面深一尺左右,以约四尺长、三至五寸厚的条石围砌而成。火坑内置一铸铁三脚撑架,可架鼎锅煮饭炒菜。 除婚丧喜庆宴客用灶之外,常年炊事多在火坑进行。吃饭人少时,菜就放在锅盖上,一家人围锅而食。如若来客多办了几道菜,就在火坑边摆一张小矮方桌摆放盘 碟。冬日天寒,就把各种不同的熟菜倒在锅内一锅煮,边炊边吃。火坑内日夜不断烟火,或烧柴禾或煨树蔸,火坑边放着茶罐、水罐,随时有热茶、热水。农家木房 板壁枋柱被熏得乌黑锃亮,皆因火塘烟火不断之缘故。山村木房,观其四壁烟熏之色,便可大略推算出它的年岁来。常年烟熏,虽遮住了房屋俊美的容颜,却使房屋 梁柱、板壁免遭虫蛀之患,经年耐久。火塘上方楼面用木条或竹块铺成,间有缝隙,一则可通柴烟,二则可为烘干包谷用。火坑上方吊有一炕架,上面挂放腊肉、豆 干、辣椒等可供熏食之物。火坑周围摆放的都是自制的矮凳子和简易矮椅。乡人好客爱热闹,家中常有邻里客人围坑而聚,边烤火,边喝茶,边闲话,兴致所至,架 起鼎锅,烹煮野味,温酒共饮,其乐融融。

湘西土家、苗族对于火塘都颇多讲究。土家族习俗,三脚撑架常年不许移动,只在大年三十才可挪动,且平时不准脚蹬、踩踏,以免“亵渎神灵”。苗族 习俗:火塘须对准中柱,上方位置为上首位,尊为祖先“鬼香”(魂魄)所居,通常让给长辈坐,晚辈不宜坐,更不能在“夯告”(祖先居处)座位上放屁,否则会 被视为对祖宗大不敬,主人会很不高兴;火坑里的三脚架,其中一只脚必须对准上首位的中柱;从火塘上跨过去为苗家所忌,被视为对主人极不尊重。

灶屋——农家并不常用的大厨房

湘西民间俗称厨房为“灶屋”,一般单独设间,或于厢房,或于偏厦。厨房内,灶为主要设施。旧俗重灶,很多人家都立有灶神神位,并忌在灶上煮狗 肉、乌龟肉,忌将扫帚放在灶上。土家族对灶神尤为敬奉,把灶神神位立于堂屋神龛内,敬祀如同祖先,初一、十五还在灶上点“锅灯”。过去煮饭多烧柴禾,灶又 称“柴禾灶”。农家灶有单锅灶、连二锅灶、连三锅灶之分,以三锅灶为多,排列有纵有横,以横排居多,炉膛开阔。三锅灶者,三口锅大小不等,依次排列,大锅 煮猪食,中锅、小锅炒菜煮饭。灶台又称“锅台”,上面除安锅以外,还安有热水鼎罐,利用灶火余热热水,既可烧开水饮用,又可热热水洗刷。灶前摆一长凳,以 便添柴禾时坐用。板凳后面靠板壁(或墙壁)处一般堆放柴禾,取用方便。灶背后靠墙角处置放水缸,缸中经常保持满水,一则供饮用,二则防火。有的还在灶前挖 一火坑,从上方楼板处垂一灶钩杆吊挂水壶或鼎罐,用于烧水、炖汤等。土家、苗族都喜酸食,很多人家将酸菜、腌菜坛子也置放在灶屋内,或置靠墙角边,或放在 案板下。

严肃而又风趣的建房习俗。湘西民间普遍视建房为创办家业的大事,建造新房热闹而又严肃,沿袭传承着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。土家、苗、汉等各民族由于世代相处,交往频繁,渐趋融合,建房习俗渐趋同化。

择屋场俗话说:“人穷赖屋场,鬼穷赖地方。”湘四民间建房很看重屋场,旧时尤甚。一般以高地、台地及土质坚硬为宜,择向阳背阴、冬暖夏凉之地。 村寨聚居,有的选在绵延起伏的峰峦中,有的择在群山环抱的山腰间,有的则在山峦重叠的高山上。旧时建房讲究“风水”,认为屋场风水,以得水为上,藏风为 次;屋场一定要居于“龙脉”之中,且要山、水、土、石、树诸景齐备,有“山是龙的身,水是龙的血,土是龙的肉,岩是龙的骨,树是龙的皮”之说。新屋场须后 有来龙,前有去脉,左有瀑流,右有树木;并讲究后山厚实、左右不虚,若有不足,以竹木禳补。

选中柱湘西苗家建房十分看中房屋中柱木的挑选。择好屋场定下吉日后,主人就会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,带着酒、肉、糯米饭、香、纸和斧头、锯 子、尺子上山挑选建造房屋用的中柱木。一般选枝叶茂盛、树干粗壮挺直的杉木作新房中柱。砍树前,木匠师傅先以酒、肉祭祀,并口念吉语:“哪棵树最大?哪棵 树最高?这棵树最大!这棵树最高!树有九抱九,高到九云霄,今天把你砍,造房万年牢。”念毕,首先由木匠师傅用斧子在树上砍三斧,然后将斧子交给主人砍三 斧,再将斧子交给帮忙的人将树砍倒。树倒的方向很有讲究,一定要设法使树倒向东方,以示吉利。树砍倒后按中柱尺寸锯断、剥皮、刨光,运回家中备用。

发墨湘西民间建造木房,“发墨”之俗颇为盛行。建房主人将各种木料备齐后(除大梁外),便由掌墨师“发  墨”以示新屋动工。发墨是从中堂左面的中柱位置弹一笔直墨线,作为整栋房屋的准线。发墨至第一根中柱时,须由主人牵着墨线一头,掌墨师拿着墨斗一头,掌墨 师提起墨线,静听四周动静,保持这种“引而不发”的姿势等待发墨,一旦听到响动,即刻将墨线弹下去。所闻之声,若为喜鹊叫或笑声、迎客声,视为吉利;如果 听到的是乌鸦叫或哭声、吵闹声,则视为不吉。第一根中柱画好后,就站立在确定为火塘和堂屋之间放米桶的地方,土家称“米桶柱”,苗语叫“溜桶槽”,意为米 桶先满。经掌墨师逐一发墨后,工匠们便按照掌墨师在每根木料上所画的鲁班字,进行锯、砍、刨、凿,制作整栋房屋的构件,待择日竖屋架。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