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靖县人民政府-民族节庆

民族节庆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7-15 字体大小:

湘西土家族、苗族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节日的习俗活动耳濡目染、口传身教而世代继承下来的。

土家族的主要传统节日

过赶年清嘉庆《龙山县志》云:  “土人度岁,逢月大,以二十九为岁;月小,则以二十八日。”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,谓之“过赶年”。其来历说法很多,主要有三种:  一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,正值年关,突然接到朝廷圣旨,士兵士兵兵协同抗倭。按路程计算时间,不等过年就得出发,才能按  时赶到目的地。为了让出征官兵过年再走,就决定已集中的官兵提前过年。土家兵出征后,立了“东南第一战功”,后人为纪  念这次战争的胜利,祀祖颂功,每年过年都提前一天。二说是清代古丈会溪坪的山包上,是土王与客王打仗的地方。有一年快  过年时,客王把土王和许多土家族群众都包围在这个山坡上,客王率兵众多势大,土王不敢冲出去。于是大家决定提前过年,  待客王过年不备杀出去。大家过年后,就准备武器,有的人砍根“野猫树”做长枪,有的人吹“呆嘟哩”。第二天一早,客兵  正在过年,山上人个个伸出野猫树杆,到处吹起“呆嘟哩”,喊声连天。由于雾大,敌人只见山上密密麻麻,长枪林立,吓得  四处逃跑,土王大获全胜。将这次战争胜利之日定为纪念日,后人过年时就提前一天,渐成风俗;三说是土家族的祖先,家境  贫苦,年三十都不休息,为了全家团圆,就提前一天吃了年饭。

跳马节土家族游乐节日。居住在古丈一带的土家人,每年正月十五以后的第一个“马日”,都要举行盛大的跳马活动。人们用纱箩做马头,用挑篮做马身  ,用被单做马皮,用枇杷叶做马耳,用棕树叶做马尾,再加以纸扎裱画,便套在身上开始表演。骑士们头戴草帽,手举战刀,  以跳代跑,冲进跳马场。大队人马进入后,由三名土老司和一名女巫带领,在祭坛前燃香烧纸,念咒磕头。祭祀完毕,进行跳  马表演,在锣鼓点子指挥下,在热烈的炮火声中,马队绕场三圈,然后模拟骏马的各种动作,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,有轻松  自在的娱乐嬉戏,时而万马奔腾,时而独马孤鸣,历时一两个钟头。表演完毕,马队偃旗息鼓,众人将“战马”送到水边,土  老司口念送马经,一把火将所有的“战马”烧掉。熊熊烈火中, “战马”逐渐化为灰烬。人们欢呼雀跃,相信战马都献给了  土地神,土地神会保佑大家吉祥如意,保佑一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
舍巴节舍巴日俗称“摆手节”。一般按活动的大小和参加人数的多少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。时间上又分为正月堂、二月堂、三月堂  、六月堂。大摆手活动规模大,参加人数上万,祭祀八部大王。小摆手活动规模小,以村为单位,数十人或上百人参加,祭祀  彭公爵主、向佬官人、田好汉。大摆手在摆手堂中举行。摆手堂供有八部大王神像。堂外坪场中央设有旗杆,插龙凤旗。大摆  手活动按“三年两摆”的传统习俗在正月初九至十一举行。届时,各村寨依姓氏组成各个“排”,每排分摆手队、祭祀队、旗  队、乐队、披甲队、炮火队,一路上敲锣打鼓,热闹非凡。乐队一般分为溜子队和摆手锣鼓队:披甲队由青壮年组成,每人身  披五彩斑斓的西兰卡普;炮火队少不了鸟铳和三眼铳。摆手队伍中严禁游手好闲者参加。快到摆手堂时,举行“闯驾”仪式。  进堂后由梯玛主持扫邪安神仪式,众人在梯玛带领下,单腿跪地,齐唱请神歌。歌毕,各排将供品摆于神案。祭祀仪式完毕后 开始跳摆手舞。  “锣鼓一响,脚板发痒”。人们在掌堂师的带领下,绕场而舞,时而单摆,时而双摆,时而回旋摆。其内容  表现出民族迁徙、狩猎征战、农桑耕织等方面,最后以大团摆的形式组成象征吉祥如意的太极图案。到了夜晚,唱山歌的、舞  龙灯的、玩彩莲船的、玩蚌壳灯的,依次在摆手堂里演出,把舍巴节推向高潮。近年来,土家族传统的舍巴节被开发整合,成  为民间文化的展示会,民情风俗的博览会。龙山县靛房乡为著名的摆手之乡。

四月八这是土家族又一大节。清光绪《龙山县志》云:“土人以四月八为大节,作粢宰豕,脱为大脔,掺糯米蒸之。享先  祖毕,环坐啖之,兼食客。”过四月八,有的地方是过四月初八,有的地方是过四月十八。过四月八这天很隆重,要杀猪宰羊  ,打粑粑,请亲戚朋友都来过节。关于四月八的来历,各地的说法不太一致,其主要的传说有三:一说,四月八是牛王节。一  天,土家族先民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,被赶到河边,恰逢洪水猛涨,十分着急。这时一条大水牛游了过来,于是,土家族先  民就拖着牛尾巴过河,脱离了险境。以后,土家族子孙为了不忘牛的救命之恩,到这一天,让牛息耕一日,并喂以精饲料,怀  念牛王功德;二说,过四月八和土家族先民迁徙活动有关。在龙山水坝一带传说,彭姓由常德沿沅水、酉水而上来湘西定居时  ,有的四月初八到达,有的四月十八日到达。为了纪念到达的这一天,以后就分别过节,于是就出现了过四月初八和四月十八  之分;三说,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虫的日子,祈求莫起病虫害,保护五谷丰登。

六月六相传湘西北土家山寨出了位英雄覃垕,他出生时背上便有两条龙。覃星自幼性格刚烈、武艺高强、聪慧过人。刚  刚成年,便带领土家乡亲揭竿而起,反抗官府欺压。明洪武三年(1370),湘西“十八洞蛮”的土家人不堪封建统治的苛捐杂税  ,在覃垕的领导下举行了一次震撼朝廷的农民起义。明太祖朱元璋派湖广大军征剿,义军终因寡不敌众,弹尽粮绝而失败,覃  星亦被生擒。明洪武四年(1371)六月初六,覃星于京城午门殉难。就在他殉难之时,京城上空乌云翻滚、飞沙走石,云中两条  金龙张牙舞爪长吟不息。朱元璋大骇,急宣召宰相,宰相将覃垦背上生龙、带头造反、午门斩首之事如实禀告,太祖听后即传  旨赐龙袍与覃蜃。旨下,双龙即隐,天宇乃明。此后,每年农历六月初六,土家人都翻箱倒柜地晾晒衣物,意为覃垕晒龙袍,  有的还要宰猪杀羊,邀请亲戚朋友举杯畅饮,共同缅怀英雄覃星。

七月半土家族七月半,是过古历七月十四日。传说在远古的时候,由于战争的原因,部分土家族祖先流入云南,终身不归。当农作物成熟的  时候,在外去世的祖先企盼回家看望儿孙。所以,家人就供酒、肉和新鲜稻谷、包谷祭祀亡灵,俗称“吃新”。从七月初到十  四日,每晚在神龛上“烧香”,家里禁吵架,忌赤身裸体,忌坐大门栏上。十四日傍晚,在家门前烧纸钱,到离家较远的地方  洒稀饭,称之“洒鬼稀饭”,表示祖先要赶“云南大会”去,家里给他送一些盘费。

苗族的主要传统节日

三月三农历初三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歌舞节。这一天,苗家男男女女会自动聚集到 约定的山坡上,对歌、跳舞,尽情欢乐。  说起三月三,当地的朋友会给您讲述一个有趣的传说:古时候,在湘黔边境的大山里,生活着两寨苗族人。湖南这边的叫芭茅寨,贵州那边的叫木叶寨。平常,两寨 人通路通婚、 和睦相处,日子过得顺顺当当。一次,两寨后生为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争得刀枪相拼,结下仇怨。第二年,芭茅寨的人气愤  难平,集结全寨的男女老少抬着竹子扎的鬼神、拿着刀棍火枪去攻打木叶寨,并首先占领了木叶寨前的一座山坡作为营盘。木  叶寨的人针锋相对,也集结了百十号人守卫在寨旁的山坡上。两个寨子的寨主原本是亲家,见对方兵强马壮,又都有些五亲六  眷,便都不想开战。相持了几天,敌意渐消。两寨人重归于好,在山上又唱又跳、杀猪宰羊地热闹了一天一夜。两寨人从来没  有这么大规模地、畅快地欢聚过,便都记住了这个狂欢而友好的日子——农历三月初三,并相约第二年的这天,两寨人邀请相  邻苗寨的乡亲们一起到木叶寨前的山坡上欢聚一堂。年年如此,相继成俗,便有了“三月三歌舞节”。三月三活动以往多在古丈、泸溪、吉首相邻的山坡上举行,没 有固定的地点,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。

清明歌节每年清明,是湘西苗族人民传统的歌节。这天,吉首、凤凰、花垣、古丈等地的苗族人民都要身着盛装、头插杨柳,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吉首市丹 青乡的清明山下唱山歌,二天二夜,歌声不绝如缕。原来,清明插柳、唱歌,是湘西苗族人民为祭祀、缅怀祖先及祖先的救命恩人而举行的一种传统活动。相传,苗 族祖先 早年居住在江西省。由于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压,有两个后生挺身而出,带头造反。失败后逃至辰州府境内,被一名叫韩喜忠的  青年救助,把他俩藏在丹青的清明山上。后被官兵知晓,并包围了清明山。危急关头,韩喜忠引开官兵让两位苗族后生得以逃生,自己却被官兵杀害于柳树之下。从 此,苗族的两位先人便在丹青乡安家落户、生息繁衍。

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,是苗族人民传统的祭祀祖先的祭祖节,青年男女的联欢节。每逢这天,湘黔两省毗邻地区  的苗族人民,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传统的“跳花坪”上来,围着鲜花盛开的花台打花鼓、唱苗歌、玩狮子、吹芦笙、唢呐和木  叶,载歌载舞,一天一夜……这种白天跳花、晚上跳月的风俗,苗族叫作“旦太旦腊”,译成汉语便叫“跳日跳月”。

“四月八”节歌这样唱道:

跳花坪上跳花忙,

苗家儿女乐洋洋。

万把芦笙伴苗歌,

千声唢呐绕山梁。

忽地一阵雷和雨,

官家打手似虎狼。

古老的歌谣,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:某年“四月八”,姑娘和后生们在跳花坪唱得正浓,舞得正酣,突然,闯来一群挎刀的官家打  手,砍倒了上前阻拦的后生,抢走了如花似玉的姑娘……年复一年,苗家的血泪洒满了跳花坪。后来,金凤寨一名叫亚宜的后  生邀了一帮有血性年轻人在凤凰山上歃血为盟,发誓要与官家血战到底,为遭难的兄弟姐妹报仇。那年农历四月初八,乡亲们  像往年一样,汇聚到跳花坪上打花鼓、唱山歌、跳苗舞……太阳当顶的时候,官家打手们又来“选美进贡”了。蓦地,一声牛  角号响,亚宜带领后生们挥刀舞棍,把打手们杀得七死八伤,丢进了龙塘河……住在凤凰县城里的官家知道后,派了上万兵马  前来围剿。亚宜同乡亲们在凤凰山下同官兵杀了三天三夜,终因寡不敌众,撤退到贵州,在贵州苗族同胞的支持下继续同官兵  奋战……次年,正当湘黔两省边区的苗族人民欢度四月八跳花节时,传来了亚宜战死在贵阳城下的噩耗。乡亲们悲愤交加,就 在跳花坪上挥泪举杯,祭祀英雄。

六月六苗族“六月六”起源于远古。据《巫教唱傩愿根源》称,混沌洪荒时候的寅卯年间“六月六日下大雪,六月六日下大霜”,造成洪水漫天,人间只 剩傩公傩母二人。 兄妹互相婚配,生下六男六女,繁衍后代。在古代的这一天家家户户进行祭祖活动。民间传说的另一种说法是,六月六是龙晒  皮、虎晒毛的大好日子,家家户户都要把所有的棉织衣物、被子等全部拿出来晒,据说这一天晒的衣物,一年四季不会发霉,  冬天也更加暖和,相习成俗。本地农谚说“六月六日晴,遍地都是金。六月六日雨,四十八天旱起”,这与远古六月六洪水漫天有关。

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每年“立秋”这天,苗族人民都要身穿节日盛装,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,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。关 于赶秋节,民间流传着一个美 丽的故事:相传很久以前,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,为人正直,英武善射,深受众人仰慕。一天,他外出打猎,见一山鹰  从空中掠过,便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,同时坠下来一只花鞋。这只花鞋,绣工极为精巧,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  娘之手。巴贵达惹决心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。他设计、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,取名“八人秋”。立秋  这天,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荡秋千取乐。打秋千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,巴贵达惹想,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,  果然,在秋千场上,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——美丽的姑娘七娘,并与她结成了夫妻。从那之后,人们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 活动,渐形成了“赶秋”盛会。

跳香会跳香会是湘西吉首市、古丈县、泸溪县和沅陵县苗族的民间节日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在各村寨轮流举行明香大会,俗称“跳香”。节日活动 以跳舞为主。传统舞 蹈“跳香舞”是一种庆祝丰收、祈求来年风调雨/顷、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的祭祀舞蹈。跳舞时,领舞者右手拿绺巾,左手持  牛角师刀,身穿红袍,头戴师额或五佛冠。四位身穿白色上衣,蓝色短脚裤子,脚着布草鞋,手拿竹棍的小伙子跟着领舞者起  舞。舞步变化多样,主要有“关公推车”、“美女梳头”、“雪花盖顶”、“怀中抱月”等。伴奏常用大鼓和大锣,长声锣鼓  ,连续反复。苗族群众除了跳舞以外,还进行一些其他的游艺活动。

樱桃会樱桃会是湖南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。苗家山上多有樱桃树,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,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盘歌对唱  ,进行社交活动。这种活动,苗语叫“柳比娃”,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“摘樱桃”。关于樱桃会的由来,传说很久以前,湖南  吉首芮布山一带,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红樱,长得英俊漂亮。住在花垣县芷耳坡有一位姑娘叫桃花,她家境贫寒,却生得秀丽  俊俏。一天,他俩在山上摘樱桃时偶然相遇,并一见钟情。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,遭到父母干涉。他俩立誓不嫁不娶,相约每  年樱桃成熟的季节在芷耳坡相见。他俩真挚的爱情深深感动了周围的苗族青年,大家便于这一季节举行歌会,追求自主婚姻,  歌颂美满爱情。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樱桃节。节日期间,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,聚集樱桃林中对歌,谈情说爱,尽情地欢乐。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
关闭 打印